心莲文章网 欢迎光临! 愿你每天开心快乐! 🍀
IMG_20230113_185447.jpg
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

2017-02-02 16:45:35 作者:网络 分类:佛学 阅读:717

作者:林中元居士
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  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(运用智慧观察),照见五蕴皆空(了知身心俱空)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,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香声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,以无所得故,菩萨低陲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盘,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,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: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娑婆诃。
  (白话) 中元居士

  观自在菩萨,修行深般若法门,当其功行圆满之时,心中如明镜照亮,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,身心无我,本然清净。于是自觉而觉地,度化众生脱离苦海,同登觉悟之岸。舍利子: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,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,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。色本来就是空,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。感受、动机、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,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。舍利子: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,皆同一不二,平常无差别,既没有产生,也没有灭失,即无所谓污染,也便无所谓清净,既不会增长,也不会消减。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,没有物质色身,也没有感觉、知觉、意志、判断,没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,也没有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,没有"六根","六境","六识",没有烦恼,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,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,也没有涅槃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,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,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,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。总之,没有般若智慧,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。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"无所得"的缘故,因而无所不得。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,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;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,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。因此而最终达到涅槃。十方三世的诸佛,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,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,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,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。它能解救一切苦厄,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。所以,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,咒说:揭缔,揭缔,波罗揭缔,波罗僧揭缔,菩提萨婆呵。
  
中元居士讲解

  般若(音波野)

  般若是印度语,即是梵语的音译,意思是大智慧,或者是妙智慧,而佛经所讲的智慧并不是说文化知识,科学理论之类的智慧,仍是指心说法,经中所说的,都是使人认识心,理解心,练心,明心的正法,所以说字字不离心,离心,都没有经书,佛离心没有法可说,佛的千经万卷,通称为心法。学佛的目的是明心,因为人有心才能学佛,没有心用甚麼学佛?所以心为万法源,心经就是为心源而说,所以叫心经,心经的智慧,为大智慧,妙智慧,智慧功能来源於心,心为智慧体,心为智慧根,简称慧根。用智慧破愚迷叫法,智即是理,慧即是光,心叫妙明紫金光,亦叫妙明心,因此,心生之慧叫慧光,也叫智慧灯。六祖云:「一灯能除千年暗,一智能波万年愚。」心有欲叫迷,解迷生智慧叫觉悟,迷既然解了,法也没用了,这叫做物空心空法亦空,了无一物。
  波罗密

  汉语叫做"到彼岸"。甚麼叫做此岸,甚麼叫做彼岸呢?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苦多乐少,所以又叫做苦海,有些是人为的灾难,有些是自然的灾害,有可以避免的,有不可抗拒的,如水火刀兵,旱涝饥谨,生老病死离别苦,贪求之心不得等等,人若脱离苦海,登上佛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,为到彼岸,一个学佛者,思想境界达到如如不动,不被一切所迷,不被万境所转,心若真空,为到彼岸。遇事著急上火,生气发愁,悲伤恐惧等等,是此岸,坦然无事,心平气和,常乐常净,是非无动於心,是彼岸。实际上,幸福和痛苦,好与坏等,全在一人之心,佛说万法,不过是为人明心而说,法是船,觉是岸,心达明,觉至圆,也无此岸,也无彼岸。
  多

  汉语叫做"定"。定,心稳如泰山,如如不动为定,非指身体的姿势或身体动与不动而言,万境攻心心不动为定,心不被是非,混乱,烦恼,忧愁,悲伤,恐惧,生死所转为定。定乃心之用,无心何言定?定,心之假名,心达真空,无定无静,定静无非明心之法语,人的一生幸福,贫困,本属虚幻,百年之后不过是一把骨灰,完结了人的一生,留下来的,只是幻影虚名,世人把人生看得真实不虚之事,所以心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,不能自拔,作为一个人来讲,社会,工作,家庭,是非,繁多复杂,万事纷纭,事过心清,心不被一切所迷为定。
  心

  这里所说的心,不是心脏的心,心是一身之主宰,是人的生命之本,是见闻知觉的能源。心在人在,心去人亡,心也是天下之大本,因为人有一颗妙明之心,才能应物,产生意识,才能理解万物,改造万物,才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。语言文字、文化知识、科学成果、纲常伦理、宗教等等,哪一样不是人心的产物?心是大自然赋予人的一台灵机,是世界上的万机之母,可以这样说,世界上如果没有人的心,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一切。心既然有这麼大的本领,我们就应该了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它是从何处来?它是怎麼样的?水有源,树有根,找到了根源,才能真正明白,真正理解,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灵气,故谓之心灵。释迦牟尼佛说,人的心性大而无所不包,细而无所不举,天地日月,河海湖沼,一草一木,都含在如来性海之中,心不在内,亦不在外,自身肉体亦含在心内,如电灯本体亦含在电灯光内一样,人的心能装下整个世界而不满。心之光体遍於五行六合之外,所以叫如来性海,万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,人的思维到那裏,心之光就到那裏。意念一动,万里之外,心之光当下即至。心光之速为神速,超过物质之光速。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,即是此意。心在人身来说,也不在体内,也不在体外,无在无不在,心为万灵机,用到那儿,那儿就灵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种器官,六种功能,用那个,那个灵,同时用,同时灵,所以妙明心又叫「六根之性」。因为六种功能都源於一心。比如人用眼看物,眼只是条件,看是心看,不是眼看,就像人坐在屋内通过窗看见屋外之物,窗比作眼,室内之人比作心,窗不能看,人能看,眼不能看,心才能看,所以才把眼睛叫「心灵之窗」。人变老,心不变老。少年时代看山看水甚麼样,老年时再看山看水还是那样,见物之心永不老,所以才说「人老心不老」。听的功能也是一样,是用心来听,不是用耳来听,耳和眼一样也是条件,是人体器官之一。没有心甚麼都听不见。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时,对其它事物则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集中精神看书时,对电视裏演的甚麼,唱的甚麼就不清楚。不是没听见,是没动心,心永远在听,从不停止。人睡著了也在听,所以一叫就会醒。人的一切功能,思维的功能,记忆的功能,录音录像的功能,放音放像的功能,以及身体各部份的感觉功能,都是妙明之心起的作用,人的妙明之心和各个器官的关系,就像电源和电器设备的关系,有电,设备就能运转,没有电,设备就只是摆设,毫无用处。佛留下的千经万卷都说的是心,都是明理明心之路,千言万语,苦口婆心,都是怕后人误入歧途,哪一部经书有叫后人对著佛的偶像烧香祷告?顶礼膜拜?更没有说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,相反在「金刚经」中,佛用极具明确的语言告诉后人千万不要那样做:「若以色见我,以声音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」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如来二字,非指释迦牟尼而言,是指人人之自我之心。
  知心者为自知之明,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得用理来衡量。如果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,那麼请问宇宙之中第一位佛祖是念谁的名字才成佛的呢?念念不离心,自我之意念之念,即是佛因。没有心,你用甚麼去念?念佛之心即是佛。念只是降伏意念之法,心正意念正,何须用念去降伏?人们对著自己塑造的泥塑像,烧香磕头能解决甚麼问题?这不是迷信又是甚麼?你朝拜的那个「佛」不是真佛,跪在地上磕头的这个才是真佛童,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,只有明心才能成佛,要想明心,必先明理,佛以悟真空妙理而成道,理明透彻心自明,明心者不念佛也是佛,光念佛不明心之人是迷佛迷法,佛以慈悲为本,慈悲二字,但是以心为基,慈悲是指心说,慈悲之心,没有定在出家,烧香,念经,拜佛上,是定在人的心上,慈悲之事,何时何地不能做?何人何处不能为?岂能局限在出家当和尚和烧香拜佛者的清规戒律等尘法上吗?所以学佛者不要本末倒置。心经就是叫人找到自心,认识自心,明白自心,心经不是给后人留下的语言文字,而是留下了一颗真心,学佛者如果不认心,不炼心,不明心,佛之真传绝矣!把语言文字当成真的,把领会语言文字当成目的,等於没学,真空实相,不是用语言文字能够表达出来的,全凭自参自悟,亲自体会,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,所以说开口即是妄,落笔就是假,经书上写不出真的来,经书只是留给后人一张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图,光看图不走路,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,到了目的地,这张图也就没有用了,为了过河到达彼岸,就要坐船,经书就是船,到了彼岸,船还有甚麼用呢?所以说「迷时千卷少,悟来一字多」。这就是「道虽近,不行不至;事虽小,不为不成」的道理。我们学佛的也应如是看。
  经

  经者路也。心经,心路也。心经离心无经矣。心经乃明心之圣旨,见性之坦途。心是万圣之纲,心是人人都有之大本,认心,炼心,明心,乃心经所指之路,是达无上正等正觉必经之路也,行路必先明路,自我之觉,明路之师也,自我之心,人类试金宝石也,路之邪正远近,觉悟者自知也。
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

 自心如如不动,心生良智良能,用自心的智慧之光,化自心之暗昧,复自性之光明,证真空之境界,出尘海,超气海,入如来圆觉海
  观自在菩萨

  观:心之觉,以自心照自心为观,以自明化自愚为观,以自心悟真空为观。
  自在:并不是自由自在,或逍遥自在。是自心理体如如不动,不住於法,不住於相,一无所住,自性本空为自在。起心即是妄,自性本来清净,也没有来,也没有去,即是自在。
  菩萨:菩萨是梵语,译成汉语,「菩」意为觉,「萨」意为性,人能觉悟本性,这个「人」即是菩萨。
  观自在菩萨,即是自心求理悟真宗,由定慧开始,悟心明觉,达明心见性的内圣功夫,即是自心自参自悟,自性自一度,自心自明的功夫。是明心见性的第一步,是明心见性的基础。是心行觉观,佛才把此经定名为心经。实为自心求理悟真宗,明心见性之真功,心为佛果,观自在菩萨为佛因。
 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

  即自心已通妙有真空之理体,无人无我,无善无恶,无是无非,清净本然,心明觉圆之时。
  照见五蕴皆空

  照不是用光去照,明心与自然母体合明叫照,即自我之真心本体,通过自身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接触到外界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叫做照,用自心智慧之明,照自心愚昧无知之暗,即是照。
  五蕴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的总称,即是蒙在珠宝上的尘垢,理明透彻一尘不染,复本性之圆明,心空无物,一物不迷,万有皆空,即是五蕴皆空。
  度一切苦厄

  自心理体本无苦厄,苦是随缘而生,因缘而起,父母深恩,夫妻儿女之重爱,生老病死,是是非非等精神上的压力,或肉体上的折磨,苦不堪言,无法摆脱。只有明白道理,认识到苦因何而起,因何而有,因何而生,才能摆脱。苦与不苦,是由心定,自心量大,无所谓苦。自心狭小,一句话都承受不了。同样的事,因人的觉悟不同,或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,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结纶。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:从前有一个老婆婆,人人都叫她做哭婆,为甚麼呢?原来她每天都坐在庙门前哭。无论是晴天或是雨天都哭。有人就问她为甚麼每天都哭呢?她就回答:我有两个儿子,一个是卖雨伞的,一个是卖鞋的。雨天的时候卖鞋 的儿子没有生意,我替他担心所以便哭。当晴天的时候卖伞的儿子没有生 意,我又替他担心所以便哭。人们听了就对她说:唏!雨天的时候卖伞的儿子有生意,你应该开心笑啦。 晴天的时候卖鞋的儿子有生意,你更加应该笑啦。自从哭婆听了那人的一番说话后,从此就没有人叫她做哭婆了,无论是晴 天或是雨天她都是开开心心的,人人都叫她做笑婆了。又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:从前有一个盲公,在地上拾到一只金戒指,他又非常不开心,人家都很奇怪,於是就问个究竟,你想想他怎样回答?他说:我是盲的也拾到金戒指, 开眼人一天不知拾几多。其实只要明理明心,明白社会人生的一切道理,自心平静如水,不起一念,苦从何处来?自性圆明,无善无恶,无苦无乐,一切苦厄自脱。
 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

  舍利子,可以比喻为自性。
  色,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质。宇宙真空为万物之母,天地日月星都是源於真空母体,都是生於真空,灭於真空,生生不息,永无了期。这些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万物,统称为色。色是真空演变生化出来的。是与空不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。显的时候,人看得见,摸得著,谓之有,隐的时候,看不见,摸不著,谓之无。但实际上并不是无,而是隐於空,是另一种形式的有。比喻水,水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,雨,雪,霜,雾,冰,都是水,波浪也是水,水蒸气也是水,这些都是有形式的水,水蒸气再扩散,与空合为一体,眼睛看不见了,只看见空,但并不等於空中无水。即是说,空即是隐於空,色即是现於空。妙有真空乃色之本,万物生生灭灭永无了期。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。生是灭的开始,灭是生的开始,生生灭灭的一切是色,生色之本是真空,空色一体。所以说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 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

  受想行识,是客观外界之物,通过见闻觉知的功能,反映在心中产生的领受(受),想象(想),思维(行),辨别判断(识)的心理活动,这些都因心应才有。心生法生,心灭法灭。心在物上物就有,心不在物上物就无。心不在焉,就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,自做到如如不动,无受想行识。
 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
  舍利子,也可比喻为自我之心性,此言心之本质。
  法,不是方法的法,也不是法术的法,这个法字,在这里泛指万事万物的意思,也可以说就是五蕴。前面已经说过,空即是有,有即是空,空和有永远互相转化,当然,有的转化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,比如星球的生灭,恐怕得以若干万万年的时间才能完成。人生不过百年,谁也不可能看见这个转化的全部过程。但是用理可以推出来。在这个意义上说,不但宇宙真空无生无灭,万物也无生无灭,只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存在著。所以说万物同体,谁也没有离开这个宇宙大自然,即然如此,也就无所谓垢与净的区别了。物转化为真空时,真空并没有增加,真空化为物时,真空也没有减少甚麼。就像人的生育一样,母生九子,母体并没有少了甚麼。一个子女没生,母体也没有多出甚麼,道理是一样的。
 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

  这裏说的空,是说人的妙明之心本来空无一物,至清至净,如如不动,正因为如此,所以才能应万事万物,才称其为妙觉,色受想行识,心动则生,心空自灭,所以称其为幻,所以说真心之中,无受想行识。
  无眼耳鼻舌身意

  眼耳鼻舌身意岂能没有,每分每秒都在用,但真正起作用的能源是心,心若不动,心不外驰,眼耳鼻舌身意随之不起作用,眼不见色,耳不闻声,鼻不嗅香,舌不知味,触身无知觉,意不生念,虽有若无。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,六根是心的派出机构,是心应万物不同的器官。心通过六根觉察,判断万事万物,那一根失灵,心就失去了那一方面的作用,心用到那一根,那一根就起作用,同时用,同时起作用,心不在六根上,六根就无事可做了,就失业了,就等於没有了。
  无色声香味触法

  色声香味触法是对应六根而言,又叫六尘。六根不起作用,六尘从何而起?故真心之中无色声香味触法。
 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

  此句是无眼界,无耳界,无鼻界,无舌界,无身界,无意识界的简化说法。界,解作「识」,所以也可以说成是无眼识乃至无意识识。六根眼为首,六根意为总,六根心为源,心动眼界生,心动意念立,心不动无界可立,眼见心不烦,声乱心不恼,心平气则和,自性无烦恼。自心本清静,一了百自了,明心见了性,万事都能了,表面平常人,心中觉悟高,不离诸是非,不逃诸烦恼,本来没有事,苦辣酸甜都是自我心。
 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

  无明,是执迷不悟的人,无无明,是甚麼都明了,是一个知万理,通万化,自心圆明的大觉者。亦无无明尽,是一尘不染,万法皆空,明心见性的大觉者。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是说自心之光辉,与真空母体合而为一,已达无生无灭,无老无死之涅盘境界。
  无苦集灭道

  佛说人生有八苦∶生苦,老苦,病苦,死苦,爱别离苦,怨憎苦,求不得苦,五蕴盛苦。集,就是众苦在心,心中全是苦,灭,是跳出烦恼,诸苦全无,道,是所以能离苦得乐的原因。灭道,就是已达明心,无苦无乐的境界。苦乐乃是境,并非自心,自心如如不动,无苦亦无乐,到此地步,已无苦可舍,无集可断,无灭可证,无道可修,故无苦集灭道。
 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

  自心本来清静,本体光明。因除愚昧才生智慧,如无愚昧可除,智慧也不必生了。即无智。人愚昧无知之时,妙明之心并没有丢,只是自心不明白,似失而非失。理透心明之时,似得而非得,乃自家原来本有之珍宝,本非外得。俗语说:「骑著马找马」,也是这个道理。马本没丢,只是心没想到。心明白过来了,马也不是找回来的,本来就是自己骑著。即是无得。
 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心无罣碍

  菩提萨埵(音多),简称菩萨。炼心达大定,自性圆明之人叫做菩萨。依心经所指之路,由定慧而达彼岸,复自性之真空,没有一丝欲念,万法皆空,为心无罣碍,得大自在,为心无罣碍。
 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

  人的生死本末,来龙去脉,以及宇宙自然千变万化之理,即已明了,就应一无所恋,一无所贪,人间的一切幸福,苦厄,生死别离,俱属幻生幻灭,此时此地天伦乐,散时离时两无关,假的真做圆伦理,何真何假如是观。明理明心法自然,即是心无罣碍。自心坦然自如,如如不动,就是已达到圆觉,已脱众苦,自然也没有恐布。
 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

  涅盘,就是自心已达圆觉,与真空母体合而为一,无生无灭。
 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

  过去,现在,未来,称为三世。三世诸佛皆由此理而证。此理即自心自明,自性自度,依自性之定智慧,照自心之暗昧,而达明心圆觉,登无上界,与真空母体合而为一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译为无上正等正觉。有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即是佛。
 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 是大神咒

  智慧能解自心迷误、暗昧、无明、未知数,能通万化之源,无一化不知,无一神秘不解。自心比神还乎其神,秘不可言之事,迷不住心。自心不被一切所转,不被一切所迷,心同自然一体,自心就是一个大神。
  咒,就是语真言实,不二之理,可不是把心经当做咒语来念就能成佛。若不理解经意,若不实际练心,若不能做到明理明心,即使念上几千遍几万遍也没用,能悟到自心,认识自心,体会到自心,用自心照自心,自心明自心,胜於念千经万卷,因为千经万卷唯心旨,就是说,千经万卷,都是已经明心的人,给尚未明心的人下的圣旨,必须遵旨而行。所以说千经万卷唯心旨,目的是明心不是念,心经所言之理,能使人明心,故为大神咒。
  自心智慧明灯,照自心之暗空,达明心见性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自然真空同体,一性圆明,十方平等,是为大明,能达此地步皆是心经之功。是使心达大明之真宝,是使心达大明的明言灵语,此理真实不假,是为大明咒。
  是无上咒

  无上指心而言,人心是一身之君,是生命之源,理解宇宙人生的至极真理,也只能用心去悟,心为无上智,心出於无上之源,是为无上咒。
  是无等等咒

  自性真空妙明理体为万佛根,万佛源,无心一切皆无,也无佛,也无经。一切果皆从心成,心是一切的种子,若没有妙明心,就甚麼都没有了。心能明万理,心是一台灵机,心是万机之母,什么能与妙明之心相比呢?心高于一切,妙明心即是无等等。
 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

  所有的道理前面已经讲清楚了,没有什么再说的了,佛还怕后人不信,因此,这句话就像是佛在发誓一样地对后人说:「我不会欺骗你们,这个道理一点也不假,只要照这个道理去做,就一定能离苦得乐」,佛的慈悲之心尽矣,学佛者千万不要埋没圣贤一片心。无量大过难得悔,无为大法难得信。信是功德母,信而行,行而证,明心见性,也非难事。
 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

  此句从来没有人解过,只接上句真实不虚四字,即了结了这一大因缘。
  心经总共有260个字,心经的实旨是心,是佛说与见性弟子由定慧到明理,明心,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理论,心经是以心为刚,讲的是心法,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练功,自参自悟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只可以意会,不可以言传,用语言文字,是没辨法说清楚的这些就叫做语言道断,又叫真经无字,在这个意义上说,凡是有字的经,可以说的法,都是假的,写的经,说的法,就像一个指路牌,对不明方向的行人,是有用的,对一个不走路的人是无用的,对已经走过这段路的人,都是没有用的,练心者读心经亦要同样看法。
  佛教所说的是慈悲,儒教所说的是忠恕,道教所说的是感应,这六个中文字,下面都有个心字在的,其实大家都是叫人去修心,去练心,亦是心经所有的意思,只不过是其它不同的学说,不同的老师,用不同的语言,去教同一个道理。


【文章来源:本篇文章收集于互联网络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 jingxi228@foxmail.com】
本文永久地址: http://wen.xinlnnet.com/readw.php?wenid=2
若喜欢 请分享: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

💡为您推荐精彩文章↓↓↓

为人处事小哲理

  1、人之所以痛苦,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。   2、与其说是别......

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

  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可能很容易去尊重上司,尊重那些名门望族,尊......

人在愤怒时要有忍劲

  和州的一个村庄,有一个居民养了一百只鹅。有一天,这群鹅把邻居......

命运要自己来改变掌握

  有时候可能你会得到别人的帮助,交上好运。如果你能因此抓住机会......

有什么看不开的呢

 比舍是个出名的珠宝商人和经验丰富的航海家。一次,比舍带领了有五......

wen.xinlnnet.com
首页>阅读
现在时间:
心莲文章网 - wen.xinlnnet.com